慕容彥逢:《摛文堂集》十五卷
慕容彥逢,字淑遇。常州宜興(江蘇)人。宋治平三年(一○六六)生。元祐三年進士,調銅陵主簿,復中詞科,遷淮南節度推官。後除祕書省校書郎,歷官刑部尚書。政和七年(一一一七)卒,謚文定。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輯《摛文堂集》十五卷,《附錄》一卷。
現存《永樂大典》錄:
慕容彥逢詩 【 二條】
慕容彥逢摛文堂集 【 七十一條】
以上共七十三條,校《常州先哲遺書》本《摛文堂集》十五卷及《附錄》一卷,館臣漏輯者十一條。
上知府張朝請
我公政事誰與儔,宛似當年陳 【 大】 【 太】 于今預蜀歌,三語何時同晉掾。公不見,黃金百鎰未為優,季布一諾百不愁。又不見,李白不願萬戶侯,惟願一識韓荊州。賤子聞公名已久,今幸將身托趨走。短歌不惜賦渙陽*丘。德星光芒臨寶婺,和氣薰蒸凌素秋。天理人為默相應,果見豐盈入謳詠。浙濱諸郡正憂勞,穀上三農獨歡慶。雨調風若無乖愆,六穟三禾大有年。不須更看斗魁覆,賜自我公休論天。朝廷勤勤念方面,天以公從人主願。返火還珠昔謾聞,多稌遺秉今纔見。德度恢恢真絕倫,北斗以南能幾人。繡衣風憲榮光近,熊軾威儀恩命新。荊溪之子少也賤,為米折腰來佐縣。五 【 ?】 ,此聲未便羞雞口。
【 《永樂大典》卷一萬九百九十九「府」字韻,頁十七下引「慕容彥逢詩」。(影印本第一百九冊)】
遷移帝鼐神象大器告遷祝文
恭營吉壤,初建殊廷。涓選休辰,奉寧真御。敢伸蠲告,冀格休祥。
【 《永樂大典》卷二千九百五十一「神」字韻,頁三下引「慕容彥逢摛文堂集」。(影印本第三十七冊)】
【 遷移帝鼐神象大器】 奉安祝文
夙蠲館御,祗奉威神。敢薦熏修之儀,冀格燕寧之佑。仰祈聰鑒,俯察誠心。
【 《永樂大典》卷二千九百五十一「神」字韻,頁三下引「慕容彥逢摛文堂集」。(影印本第三十七冊)】
謝小官狀
右某,載驅長道,已及近封。辱枉華緘,良欽厚意。
【 《永樂大典》卷一萬八千四百二「狀」字韻,頁二十一上引「慕容彥逢摛文堂集」。(影印本第一百七十二冊)】
謝本路監司書狀
右某,鄉風有素,承教未緣。茲假守符,獲遂親依之幸;遙瞻使節,敢伸祝頌之誠。恭惟某官宇量恢崇,猷為宏遠。夙揚賢業,寖結主知。凜然高世之規,卓爾佐時之望。百城兼刺,共瞻原隰之華;三節遄歸,別迓絲綸之寵。某尚遲覯止,輒述願言。伏冀仁慈,特垂照察。鄉風有素,承教未緣。拜違已久,馳仰增榮。
【 《永樂大典》卷一萬八千四百二「狀」字韻,頁二十一上引「慕容彥逢摛文堂集」。(影印本第一百七十二冊)】
左班殿直邊壽可右侍禁大將宋諒史可並三班借職制 【 (係大理寺祇應人)】
敕:具官某等。以爾祗事有勞,宜加獎激。錫茲恩典,往其欽承。可。
【 《永樂大典》卷二萬四百七十九「職」字韻,頁二十八上引「慕容彥逢摛文堂集」。(影印本第一百八十五冊)】
蕃官三班奉職李琮男永誼可三班借職制
敕:具官某。死事之孤,寵以官使。維忠維孝,稱所蒙。汝往欽哉,勿替朕命。
【 《永樂大典》卷二萬四百七十九「職」字韻,頁二十八上引「慕容彥逢摛文堂集」。(影印本第一百八十五冊)】
西頭供奉官賈諲可特授宣義郎右侍禁劉奎可特授承奉郎
敕:具官某。爾材質之美,列于右銓。命試以言,條對可採。宜陞厥序,進文階,選用自茲,往其祗服。可。
【 《永樂大典》卷七千三百二十二「郎」字韻,頁十八下引「慕容彥逢摛文堂集」。(藏上海圖書館)】
文思副使董宗師左班殿直吴本差使元西頭供奉官監賈瓦等池郝師中可各轉一官監安邑池儒林郎史安民可承奉郎制
敕:具官某等。爾等協力鹺事,咸著勞能。宜進厥官,以示獎激。往其祗服,毋替恪勤。可。
【 《永樂大典》卷七千三百二十二「郎」字韻,頁十九上引「慕容彥逢摛文堂集」。(藏上海圖書館)】
三省樞密院祭王承奉文
惟靈鍾慶云遠,荊公之孫,性質穎悟,容儀粹溫。謂克有造,嗣興相門。庵忽逝矣,此理寧論。殽羞芬潔,酒醴在尊。寄誠一奠,尚相其存。
【 《永樂大典》卷一萬四千四十九「祭」字韻,頁十三上引「慕容彥逢摛文堂集」。(影印本第一百四十六冊)】
祭叔孚文
某罪逆不孝,行負神明。禍延我叔孚,上及於茲部。經筵史筆,時之榮選,罔不踐揚。業履之美,譽望之隆,恩寵茲未艾也。某以鄉閈之舊,接武從班,朝直從容,日奉言笑,間闊逾月,奄隔生死。聞問悲 【 婉】 【 惋】 ,實倍常情。殽脩苾芬,陳辭侑祭。英靈不昧,尚克知歆。
【 《永樂大典》卷一萬四千五十「祭」字韻,頁二十五下引「慕容彥逢摛文堂集」。(影印本第一百四十六冊)】
李若水:《忠愍集》三卷
李若水,本名若冰,字清卿。曲周(河北)人。宋元祐七年(一○九二)生。靖康初,以上舍登第。由太學博士歷官吏部侍郎。從欽宗囚金,不屈,卒於靖康元年(一一二六)。《宋史》卷四四六有傳。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輯《忠愍集》三卷。
現存《永樂大典》錄:
李若水詩 【 一條】 李若水集 【 一條】
李忠愍集 【 十二條】
以上共十四條,校清鈔本(藏北京大學圖書館)《忠愍集》三卷,館臣漏輯者一條。
次韻秦會之題墨梅 【 此詩《永樂大典》原錄二首,第一首已輯入《忠愍集》卷三,其標題被館臣改作《次友人韻題畫梅》。】
長愛孤標似君子,不禁橫竹巧擠排。短幅離離乃遺像,至今寒蝶誤飛來。
【 《永樂大典》卷二千八百十二「梅」字韻,頁十一下引「李忠愍公集」。(影印本第三十六冊)】
王安中:《初寮集》八卷
王安中,字履道。中山陽曲(山西)人。宋熙寧八年(一○七五)生。元符三年進士。政和中,自大名府主簿累擢中書舍人、御使中丞、翰林學士承旨。出知燕山府,召除檢校太保,除大名府尹兼北京留守司公事。靖康初,安置象州。紹興初,復左中大夫,四年(一一三四)卒。《宋史》卷三五二有傳。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輯《初寮集》八卷。
現存《永樂大典》錄:
王初寮集 【 一條】 王初寮先生集 【 二十一條】 王履道詞 【 一條】
王履道集 【 一條】 《三陽圖志》引 【 一條】 《輿地紀勝》引 【 一條】
以上共二十六條,校南海孔氏鈔本《初寮集》八卷(藏廣州中山圖書館),館臣漏輯者十一條。
【 次韻李達之辟廱詩】
同郡李達之貢辟廱,偶試不利還鄉。及河不得濟,作二詩。凄然讀之,殆難為懷。因為次韻,極其悲苦,卒少紓之。當煩劉元忠、彭少逸同賦。
其一
客行天雨霜,屨穿敢留跡。欲濟河水澌,蛟龍情不測。去住兩更難,凄寒斷消息。
其二
顛風無安巢,墮翼思故林。誰回太陽惠,昭此窮谷陰。扶持孔鸞輩,矯矯翔千尋。
【 《永樂大典》卷六百六十二「廱」字韻,頁十九上引「王初寮先生集」。(影印本第五冊)】
夜登天王臺
月色鎔銀爛不收,蕭然風露欲中秋。天河澄淡星芒小,雲海溟濛夜氣浮。臺影無羣木礙,琴聲清入素商流。高吟此地容吾和,長嘯西山想獨遊。
【 《永樂大典》卷二千六百三「臺」字韻,頁二上引「王履道集」。(影印本第三十冊)】
和鬱林使君韻
宦遊梅嶺外,訟訴榕庭空。
【 《永樂大典》卷二千三百四十四「梧」字韻,頁八下《輿地紀勝》引「王安中」。(影印本第二十四冊)】
潮陽道中
火輪升日路初分,雷鼓翻潮底聞。萬晨煙熬白雪,一川秋穟割黃雲。嶺茅已遠無深瘴,溪鰐方逃畏舊文。此若有田能借客,康成終欲老耕耘。
【 《永樂大典》卷五千三百四十五「潮」字韻,頁四十三上《三陽圖志》引「王安中詩」。(影印本第五十九冊)】
詩序
始余居鄉,得大父時寓學精舍叢書讀之。外故不到,專與聖賢晤對。至以子事暮歸,便覺悵然。中山北州一都會,酒美歌舞妙,仕宦之豪劇飲顛倒,率在僧舍。自予之往,皆徙他所。而高人勝士,講論道理,商略文字者,可識履聲。桑門道人熏爐茗,亦作林壑風氣。以是知余,它日未遽忘此。居數月,輒去隨宦臺山,監臨子弟,當深居復關以遮干請。乃治室西齋之後,名之曰「初寮」。甚矣,初寮之不若余寓舍也。塊乎深山之中,論師取友之無鄉,年已往而學不加進,有足概乎余心者,故數記曩所作詩以自警發。雖然,嗒然一室之內,警欬道斷,八窗風生,則今之隱几者尚非耶!騖乎眾人之所不馳,弭節乎物之初者其幾是耶!嗚呼,短上古於一瞬,弮無窮以為鄰,風波楫之不停。此枕晏然,竽籟並奏。不知何時,已而墮啄吾地。則夫初寮之游,不既休乎?因次舊題寓舍韻,作《初寮詩》。
【 《永樂大典》九百九「詩」字韻,頁十五下引「王初寮先生集」。(藏日本天理圖書館)】
唐畫護法神贊
道德之威,神則不怒。是心無邪,孰敢予侮。
【 《永樂大典》卷二千九百五十一「神」字韻,頁十四下引「王初寮先生集」。(影印本第三十七冊)】
謝除館職啟
列籍西,每起英遊之慕;屬書東觀,忽塵史職之聯。祗荷寵榮,深增震惕。竊以天下有大戒二,君子之所就三。自非世道之交興,豈易身名之俱泰。於昭景運,丕變醇風。眾賢聚於本朝,多士生於王國。致功就業,遠追商周而比隆。陳誼據經,斷自秦漢而不論。睠冊府道山之盛,起石渠天祿之傳。職祕事清,真老氏之藏室;地靈人勝,下太一之威神。平居以德齒而相先,異日乃公卿之從出。挾聲稱而騖坐,指氣類以彈冠。凡序直於木天,固均輝於星璧。矧司日記,實載聖謨。惟曠典之具興,復珍符之紹至。嚴配明堂而致享,勒崇喬嶽以告成。對天之休,秉筆以俟。必極俊髦之選,用觀綴緝之工。庶不為起家之資,可以絕上車之誚。如某者,賦才甚陋,用志亦迂。緣先世之業儒,起寒鄉而中第。未聞道要,徒謹師承。仕有時乎為貧,乃徒奔走;咎莫大乎欲得,已分棲遲。兩忘鵬鷃之飛,一付鳶魚之作。雖值難逢之千載,欲前復卻者十年。育人臨於枯池,窮士延之上坐。宜行莫適,鉅釁相仍。邈無舉臂之因,遂託抱關之隸。昨由銓管,進改朝紳。入宮學以談經,博而寡要;宜王庭之籲俊,冗不見治。敢期推擇之公,亟有遷陞之渥。向來金匱,誰窺太子之書;末至蘭臺,便草名臣之傳。 【 熟】 【 孰】 云困任,良自曲成。此蓋伏遇某官,論道經邦,代天理物 【 (宰相用此)】 。社稷元龜,廟堂隆棟 【 (兩府用此)】 。進而告后,有合於稷契之言;推以覺民,無不被堯舜之澤。已炳遠猷於萬世,益牧寒俊於四方。是致瑣才,誤叨清選。某敢不更堅特操,弗事空言。翰墨相娛,雖匪捐軀之地;肺腸自諒,豈無報國之期。過此以還,未知所措。
【 《永樂大典》卷一萬五千三十九「啟」字韻,頁四下引「王初寮先生集」。(影印本第一百六冊)】
服闕謝河間帥張顯謨啟
來奠,首煩使者之行;涸鮒見濡,屢拜仁人之賜。士窮德易,淚盡血隨。永言荷春之非常,重以違顏之積久。嚮風結想,引脰增勞。逖惟裳訟之間,歡致蘭羞之養。神明協相,休祉駢臻。恭以某官學綜九家之流,器凜萬夫之表。英辭高論,每出廣平之鐵心;勝算沈機,莫測征南之武庫。自閫以外,如山而維。堯廷陟明,豈有稽於三考;漢守為相,要何待於八年。即膺夢卜之求,遂處鈞衡之任。某粗存殘息,詎復壯心。再拜天孫,莫捐少巧。三揖窮鬼,已擾半生。向固非因,免以游梁;今蓋欲得,當以報漢。雖廩人繼粟,庖人繼肉,敢忘卵翼之勤;方伯氏吹壎,仲氏吹篪,終借門牆之重。正謀轉食,益阻登閎。第覬燕頤,以符注倚。頃鍾禍罰,奄抱憂哀。見其冠之欒欒,遽茲終制;與之琴而切切,宛劇餘思。當其林之初營,以及几筵之有奉。隻
【 《永樂大典》卷一萬五百三十九「啟」字韻,頁五上引「王初寮先生集」。(影印本第一百六冊)】
謝及第啟
某啟。三月二十三日,敕下禮部貢院放牒,蒙恩賜前件及第。四月二十九日,延和殿謝恩,仍當日釋褐者。鄉老賓能,已塵首舉;春官奏藝,復玷乙科。仰承賜第之優,俯被章身之寵。祗膺甄獎,彌積凌兢。竊以國家之治亂惟人,世道之廢興有命。故立非常之事,必得非常之才;懷有為之資,必待有為之際。古今之理不異,彼此之勢相須。以棫樸之能官,則文王以寧;以菁莪之樂育,則周士也貴。逮諸侯之割據,及戰國之紛爭。皇皇之人,猶且載質而出疆;區區之主,亦與分庭以抗禮。蓋上有好善忘勢之誠意,雖筦庫俘囚之類,皆取而不疑;下無發策決科之空文,雖捭闔揣摩之言,尚近於可用。斯宗廟賓客所以各得其治,而草創潤色所以不乏乎才。特無扶世導民之大猷,故有富國強兵之明驗。去周浸遠,由漢以還。德行道藝之書,略而不講;經術詞章之尚,更以相攻。或追雅頌之汪洋,或追聖神之恍惚。既踐詳延之地,均為進取之資。孰不可以得人,終亦見之行事。在當時之寵辱,實終已之枯榮。況設科至多,而進士最為高選;矧用人不一,而名公悉出此塗。惟得賢則可立太平,惟籲俊則可尊上帝。大欲成廟堂之勳業,小欲著臺閣之規模。自非天下之英才,曷副朝廷之本意。如某者,學不足以造道,器不足以適時。一鄉偶於儒家,諸祖盡登於文舉。遂服過庭之訓,姑為挾策之遊。然而親侍無兼,既不能負笈裹糧以從師友;性資至介,又不能接席羣君以處校庠。環堵以藏,坐井何見。謂當自勉,乃博觀聖賢傳記之書;不自能,乃兼為禮理聲律之習。少也偶爾,長而適然。干名之來,試業再更;志學之後,薦書四上。顧久嗟於不售,詎敢意於有成。志目中眉,竟悼初心之負;循頂至踵,尚榮今日之逢。共惟嗣聖仁明,輔臣忠厚。德隆上古,如成王文帝之時;道大中,兼嘉祐熙寧之政。實千載難逢之代,乃羣英並進之秋。夫何鯫生,亦值亨會。此蓋伏遇某官,誠存博愛,度極兼容。得循循誘人之方,有善善樂終之意。不與其退,固多場屋之光;先為之容,更及門牆之舊。遂令孱陋,輒預採收。惟古人之懷所知,寧有時已;雖君子不責其報,將如義何。退量匪堪,祗可自愛。無忘所學,豈惟遵官府之簡書;不辱其門,安敢愧士林之風義。
【 《永樂大典》卷一萬四千一百三十一「第」字韻,頁十上引「王初寮先生集」。(影印本第一百四十八冊)】
行日祭神文 【 (往燕山日)】
維宣和五年正月乙卯朔,二十五日己卯,具位王某,謹以牲酒祭于某神。某奉詔撫師,涓日戒道。仰承聖算,遠震天聲。旌纛前陳,將士賈勇。惟神陰相,利用遄行。尚享。
【 《永樂大典》卷二千九百五十一「神」字韻,頁一下引「王初寮先生集」。(影印本第三十七冊)】
許景衡:《橫塘集》二十卷
許景衡,字少伊。溫州瑞安(福建)人。宋元祐九年(一○九四)進士。宣和中召為監察御史,遷殿中侍御史。欽宗即位,以左正言召,累遷中書舍人。高宗朝,至尚書右丞,罷為資政殿大學士,提舉洞霄宮。建炎二年(一一二八)卒。謚忠簡。《宋史》卷三六三有傳。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輯《橫塘集》二十卷。
現存《永樂大典》錄:
許景衡詩 【 八條】
許景衡橫塘集 【 四十四條】
以上共五十二條,校《永嘉叢書》本《橫塘集》二十卷,館臣漏輯者十條。
鑑湖
無遠近,菱芡自生成。歷歷疑猶見,紛紛盡肆耕。斯民日牢落,無路問 【 魚弁】 【 幽并】 。賀老舊時宅,平湖照眼明。魚
【 《永樂大典》卷二千二百六十七「湖」字韻,頁二十三下引「許景衡詩」。(影印本第二十冊)】
墨梅花三絕
其一
園林颯颯正飛沙,欻見東風第一花。畫裏有詩還會麼,分明竹外一枝斜。
其二
柔條亂蕊照人寒,多少冰姿在筆端。出暗香疏影外,詩人莫作一般看。
其三
冰繭連槽無點翳,忽驚雪片滿寒枝。須知造物生成處,也似毫端拂淡時。
【 《永樂大典》卷二千八百十二「梅」字韻,頁十四下引「許景衡橫塘集」。(影印本第三十六冊)】
先兄舊作梅花覓張先生畫因覽之愴然輒次其韻
茂陵雪片追方好,亂點鉛華不宜。多少人間春色在,未消寫盡向南枝。
【 《永樂大典》卷二千八百十二「梅」字韻,頁十四下引「許景衡橫塘集」。(影印本第三十六冊)】
示師言民表
二子追涼古寺東,陰陰綠葉散清風。蓽門蝸舍日亭午,試問此風同不同。
【 《永樂大典》卷一萬三千三百四十四「示」字韻,頁六上引「許景橫塘集」。(影印本第一百三十七冊)】
張帥進職再留敏叔有詩賀之次韻
憶昔初辭九棘班,齋壇授鉞氣桓桓。邊民慣見平安火,天子新除侍從官。比去一年聊許借,從來五袴不愁寒。進賢自是平生志,看取他年頭上冠。
【 《永樂大典》卷一萬五千一百三十八「帥」字韻,頁五上引「許景衡橫塘集」。(影印本第一百六十三冊)】
跋蘇子美詩
舊見子美《菱溪石詩》,筆力雄秀可駭,駸駸顏魯公。今館直一紙,容與閑淡,綽有晉人風度。歐陽子曰:「端莊及醜怪,信手不自停。」誠哉是言!
【 《永樂大典》卷九百九「詩」字韻,頁十下引「許景衡橫塘集」。(藏日本天理圖書館)】
吴翰林學士承旨誥
敕:學士職親地禁,而承旨為之長,宜得年德俱高而文采絕人者。自朕臨御,未始假人。具官某,博洽之學,瑰偉之文。方其少時,見謂秀出。更踐中外,垂三十年而益進,業益精,名實堀然在諸儒右。晚還朝廷,進掌文翰。論議英發,裨益為多。則受顧問被密旨者,宜屬之誰耶?昔李絳、裴輩,開陳治道,料敵制勝,元和之政,實有賴焉。惟汝勉之,罔俾二三子專美有唐,則朕汝嘉。可。
【 《永樂大典》卷一萬一百十五「旨」字韻,頁十一下引「許景衡橫塘集」。(影印本第一百一冊)】
祭都司令人文
嗚呼,令人世族,望于吴越。慶澤所鍾,不獨簪笏。亦有懿淑,嗣其德善。孰如令人,秀出閨閫。入嬪大家,孝謹順慈。族姻忻慕,媵侍熙熙。凡人所難,令人則易。相我都司,發聞當世。使于四方,焯著顯榮。帝寵嘉之,申錫無窮。玳首金葩,有煒其命。宜啟大國,式洪茲慶。胡不少須,奄忽變故。訃音四馳,興悲道路。矧惟疵陋,出入門闌。賢行預聞,二紀之間。靈輀北歸,屬縻賤事。寓哀以文,往侑斯觶。
【 《永樂大典》卷一萬四千五十「祭」字韻,頁十一下引「許景衡橫塘集」。(影印本第一百四十六冊)】
洪芻:《老圃集》二卷
洪芻,字駒父。南昌(湖南)人。宋紹聖元年(一○九四)進士。靖康中,官至諫議大夫。後謫沙門島以卒。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輯《老圃集》二卷。
現存《永樂大典》錄:
洪芻老圃集 【 一條】 《江州志》引 【 三條】
《九江志》引 【 一條】
以上共五條,校清鈔本(藏北京圖書館)《老圃集》二卷,館臣漏輯者三條。
奉安玉冊記
今上天下之十六年,以意承考,以道交神,而神祗祖考安樂之。式瞻四方,靡神不宗。乃眷南顧,惟應元保運真君陟降庭止,在帝左右。若稽神考,肇進鴻號。而典冊未備,遹追繼承,其在我後之人,乃命有司備禮冊命焉。遣內侍省黃京奉玉冊以至,冊文有皇帝名。且曰:「謹再拜言。」其恭如是。守土之臣,與縣令祠官,跪起薦進,惟謹厥冊。刻以嘉玉,貫以金縢,藉以文錦,外匣下,彤髹釦飾,光彩焜燿,不可名狀。冠褐之流,歡呼鼓舞,動色相趨,既而奉安於別殿之閣以尊之。後一年,而祠吏臣芻,實來奉香火。黃冠羽衣,無慮二百輩,進曰:「主上原道德之意,寅奉明神,聿脩闊典。禮重文蔚,而樂石不刊。無以鋪王靈,示來世,非老於文學者,其誰宜為?」臣芻曰:「道士言是。」謹按《錄異記》:唐開元十九年,明皇帝夢神人朱衣金冠,乘車而下,曰:「我九天採訪使者也,當館我於廬山。」明日又降於庭。命吴道子寫狀,遣內供奉持真圖建祠廟於山之陰。明皇親篆殿額以賜,其文曰「九天使者之殿」,而無採訪之稱,其榜固在也。建廟之初,祥異甚夥。事見李沘、潘觀、張景、陳舜俞等記。故世謂使者之號「廬山之祠」,皆唐始也。臣芻考之不然。按:《五嶽真形圖》曰:五嶽皆有佐命之山。嵩、岱、常、華,以少室、武當、羅浮、括蒼、地肺、女 【 九】 【 几】 、河蓬、抱犢為佐命。分治四嶽。惟衡山孤峙而無輔,故黃帝省方,南至于江,請命上帝,乃建潛霍二山為南嶽儲君。又拜青城為丈人,廬山為使者,則使者之名尚矣。《真形圖》雖興於中古,然歷代祖襲,東晉之世輯而成書,不可誣也。開元中,用天台司馬子微言,敕五嶽各立真君祠,其說蓋出於《真形圖》。而《開元詔》書青城丈人、廬山使者廟,選道士奉香火視五嶽真君祠,則知使者之神,蓋德鎮之高真、祝融之夾輔云云。至南唐改號通元府,至本朝太平興國二年,始以改元賜今名焉。
【 《永樂大典》卷六千六百九十八「江」字韻,頁五下《江州志》引「洪芻老圃集」。(影印本第六十四冊)】
【 庾樓】 記
其下又為水亭、月榭、涼廳、燠室。山澗石池,號比林院。言可以分東西二林之勝。
【 《永樂大典》卷六千七百一「江」字韻,頁三上《九江志》引「洪芻記」。(藏台北圖書館)】
跋東坡畫天籟堂壁
東坡先生頃作枯木怪石於天籟堂壁間。有力者負之而走矣,獨留其影於琢石坊。李氏因刻之琬琰。靖康元年六月癸丑,豫章洪芻書。
【 《永樂大典》卷六千六百九十八「江」字韻,頁四上《江州志》引「洪芻跋」。(影印本第六十四冊)】
葛勝仲:《丹陽集》二十四卷
葛勝仲,字魯卿。丹陽(江蘇)人。宋熙寧五年(一○七二)生。紹聖四年登進士第,元符三年中宏詞科。累遷國子司業,除國子祭酒,兩知湖州。紹興十四年(一一四四)卒。謚文康。《宋史》卷四四五有傳。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輯《丹陽集》二十四卷。
現存《永樂大典》錄:
文康葛公詩 【 一條】 葛勝仲詩 【 二條】
葛勝仲丹陽集 【 四十二條】
以上共四十五條,校《常州先哲遺書》本《丹陽集》二十四卷,館臣漏輯者二十二條。
大安門詩
飛觀橫空數百間,強扶衰病一躋攀。非移閶闔從天界,應墮蓬壺自海山。
【 《永樂大典》卷三千五百二十七「門」字韻,頁十六上引「葛勝仲丹陽集」。(影印本第四十九冊)】
【 王坦之】
廢莊演論救時玄,未免仍為習氣牽。諷寡勸多吾不解,遣辭全只用三篇 【 (《本論》云:「寄積想於三篇」)。】
【 《永樂大典》卷六千八百二十六「王」字韻,頁六下引「文康葛公詩」。(影印本第六十六冊)】
近蒙明堂使局賜酒元巳日與諸僚會飲城東王君儀(昇)先生辟穀獨不敢召以二尊為壽
上尊霑賜自明堂,蕝禮無功媿濫嘗。玄晏先生聞嗜飲,青州從事敢慳藏。芳醲聊薦杯鐺眼,涓滴難澆錦繡腸。輕舉忽荒何所礙,南烹更欲強張良。
【 《永樂大典》卷一萬二千四十三「酒」字韻,頁三下引「葛勝仲丹陽集」。(影印本第一百二十四冊)】
君儀見和復別為一首因各次韻
載酒輕塵論禮堂,區區好事媿原嘗。糟丘未辨陳暄老,壑谷寧容伯有藏。盎盎新香浮蟻面,陶陶煖息助龜腸。物微意重君毋誚,熾絜泉甘器亦良。
【 《永樂大典》卷一萬二千四十三「酒」字韻,頁三下引「葛勝仲丹陽集」。(影印本第一百二十四冊)】
君儀再和復次韻答之
醪敷映玉浪吹香,未餉徵君敢獨嘗。甕下無人容借飲,壺中有客共深藏。歌呼僅可供鶁頰,酩酊那憂共腐腸。好似東皋求待詔,三升日給醞偏良。
【 《永樂大典》卷一萬二千四十三「酒」字韻,頁三下引「葛勝仲丹陽集」。(影印本第一百二十四冊)】
伏日不預諸僚飲會
賜肉歸來命支生,共驚至日已三庚。巧遮畏景槐陰重,輕送微涼竹影清。坐局阻陪河朔飲,交鋒空想汝南評。紫雲的是尊前物,御史無緣問姓名。
【 《永樂大典》卷一萬九千七百八十三「伏」字韻,頁八下引「葛勝仲丹陽集」。(影印本第一百七十八冊)】
伯氏少卿侍建安文安二王講席于資善堂夜被旨錫紫章服輒成長句紀慶
岐嶷天人講肆筵,恩華夜到華門前。十行詔墨芝香重,三品朝衣葚色鮮。能取身章同捨芥,應酬古本似奔泉。拖金朱綠更旬日 【 (兄九月方以大夫服緋)】 ,豈待常塗二十年。
【 《永樂大典》卷一萬九千七百九十二「服」字韻,頁二十六下引「葛勝仲丹陽集」。(影印本第一百八十冊)】
【 失題】
癸丑重三日,與客泛溪脩禊甚樂。客曰:「永和蘭亭之集,乃癸丑歲,今不知幾何年?」相與推算,自是歲甲子一周,為晉義熙九年,又一周為宋元徽元年,自後梁大通元年、隋開皇十三年、唐永徽四年、開元元年、大曆八年、大和七年、景福二年、周顯德二年、本朝祥符六年、熙寧六年,皆歲在癸丑,凡七百八十年矣。相與感歲月之易得而賦詩云。
快雨霽亭午,晴曦作春研。鄰曲饒勝士,共開浮棗筵。中流愜嘯詠,隱浪金壺偏。紅芰初出水,捧劍疑來前。緬懷蘭亭會,七百八十年。可憐右軍癡,生死情纏綿。由來彭殤齊,顧或謂不然。吾黨殆天放,卜夜就管絃。尺六細腰舞,女袖輕回旋。且畢今日懽,不問來者傳。
【 《永樂大典》卷一萬三千九百九十三「系」字韻,頁十五下引「葛勝仲丹陽集」。(影印本第一百四十五冊)】
策問
恭惟聖天子肇禋上帝,靈游降格。推仁流澤,覃及方夏。伏讀庚辰赦令有曰:將蕆事於皇祗,先致享於穹昊。薦紳學士,聆聽呼舞。以謂北郊盛典,將赫赫載天下耳目。而元始因循之陋,且復正於是日矣。真天下之壯觀,王者之絕業。考觀《載芟》、《良耜》、《噫嘻》、《豐年》之作,發揚詠歎用於祈穀之時。而賦事遣辭莫不各依象類,則天地別祭,見於《詩》者如此。澤中地上異其位,南至北至異其時。蒼璧黃琮,分宗辟之義,圜鐘絲竹,辨陰陽之聲,則天地別祭見於禮者如此。況夫逸禮舊章,既講求于元豐;而離宮方,復築於紹聖。彌文纖悉,藏在有司,其大體固無可議者。惟是冕服之制,儀衞之節,慶賜之度,薦灌之儀,有不泥古,不沿今,參酌損益趨時之便,而陪輔禮官之未議者乎?諸生試墨筆論之。
【 《永樂大典》卷一萬四百五十八「禮」字韻,頁十四下引「葛勝仲丹陽集」。(影印本第一百四冊)】
跋胡待制 【 (舜陟)】 詠史詩
閱史者病文字閎闊,不能博記。閔爽之士,則能記矣,又未必能習復品藻,以裨史闕而示勸戒,故士以史學著稱者幾希。新安胡公汝明,自其先君子以淹貫眾史聞搢紳。故公目濡耳染,有殫見洽聞之譽。所論著甚富,間以餘意,為《詠史》三百篇,而所存者什四。數千載間臣主行事,出新意以涇渭之,迥超眾儒議論之表,信一代之佳筆也。昔之風人固多詠史,若謝宣遠之賦子房,左太之述荊軻,曹子建之賦三良,盧諶之賦藺相如,皆辭費而意窮。至若立己意以稱貶,勢若傾五河而不出二十八字,非老於文學者能之乎?公自御史府南 【 榻】 【 掾】 出帥方面,推移數道,諳練兵法。遭時艱危,懍然有班超傅介子之志,而闑外之寄,未顓其用,故小詩中每致意焉。紹興甲寅,偶同寓寶溪,蒙示詩編,俾題其末,既熟觀而歸其書胡氏。
【 《永樂大典》卷九百六「詩」字韻,頁十六上引「葛勝仲丹陽集」。(影印本第十冊)】
跋蘇子美與弟聯句詩
子美喜與昆弟聯句,如《水輪》、《瓦亭》、《薦福塔》、《紫閣寺》、《喜雨》等七八篇,世皆見之。獨此四言不傳,乃知斷稿闕著錄者尚多也。
【 《永樂大典》卷九百九「詩」字韻,頁十下引「葛勝仲丹陽集」。(藏日本天理圖書館)】
跋歐公詩卷
謝傅以中年傷於哀樂,政賴絲竹陶寫。故雖期功,喪不廢樂。六一居士不聞箏,至二十年樂闋復絃。然有感高賢情寄,未易一概論也。惟不以工聲棄日,故文學功名,無事不辦。
【 《永樂大典》卷九百九「詩」字韻,頁十七下引「葛勝仲丹陽集」。(藏日本天理圖書館)】
【 禁煙】
龍星木之位,春屬東方,心為大火。懼火盛,故禁火。而寒食有龍忌之禁。
【 《永樂大典》卷四千九百八「煙」字韻,頁二上引「葛勝仲丹陽集」。(藏西柏林人種博物館)】
賀秦太師啟
伏審祗膺冊命,擢拜帝師。慶浹人天,恩流華裔。竊以為三公而論道,尤重師臣;宅百揆而惠疇,仍都相職。粵惟周室,大倚師垣。雖武用太公,嘗著鷹揚之效;而成尊姬旦,猶存狼跋之疑。孰若策不賞之元勳,正久虛之重任。君臣有鳧藻之合,社稷致磐石之安。民言大同,國是坐定。恭惟某官惇大而持正,高明而守中。格于皇天,夙負耕莘之蘊;保茲天子,共推降嶽之英。繇次輔之協忠,正冢司而專任。操持一節,調燮萬微。仰惟東朝,久淹朔野。望慈闈於萬里之外,阻大養於一紀之餘。雖睿主焦心,以待其還;然羣臣卷舌,而不敢議。獨公決策,與神為謀。既馳使馹以輸誠,果見鑾輿之返國。事光陸賈,功百侯公。兩宮之蜃紼繼還,中壼之龍輴亦至。慈寧顯敞,獲伸愛日之孝誠;永固崇成,復慰在天之靈鑒。惟此非常之盛事,併歸夾輔之祕謀。臥鼓櫜弓,已見升平之象;苴茅胙土,更期慶賜之行。伏念某備官邇聯,尸祿道館。十年留落,自安麋鹿之羣;一德明揚,敢忘燕雀之賀。
【 《永樂大典》卷九百十七「師」字韻,頁七上引「葛勝仲丹陽集」。(影印本第十一冊)】
【 樂語:勾小兒隊】
其一
沛中擊筑,爰取成童。沂上舞雩,亦皆稚齒。宜命兩髦之侶,來參八佾之朋。上侑皇歡,教坊小兒入隊。
其二
有來青佩,入簉紫庭。謠於康衢,雖莫知堯之力;執其羽籥,頗能舞舜之功。上奉皇威,教坊小兒入隊。
【 《永樂大典》卷一萬五千一百四十「隊」字韻,頁六上引「葛勝仲丹陽集」。(影印本第一百六十三冊)】
【 樂語:勾女童隊】
其一
金胥報漏,移晷刻於挈壺;玉分班,望威顏於交戟。宜有散花之女,來趨執籥之羣。上奉宸歡,兩軍入隊。
其二
漏傳九禁,共欣化日之舒長;花覆千官,再望清光之粹穆。宜趣驂鸞之侶,來儀舞鳳之庭。上奉威顏,兩軍女童入隊。
【 《永樂大典》卷一萬五千一百四十「隊」字韻,頁六下引「葛勝仲丹陽集」。(影印本第一百六十三冊)】
【 樂語:問小兒隊】
其一
臚人就列,方陳折俎之儀;侲子盈庭,必有交竿之技。未知來意,宜悉備陳。
其二
婉孌成童,方在垂髫之歲;回翔就綴,可觀佩韘之容。必有所陳,雍容奏對。
【 《永樂大典》卷一萬五千一百四十「隊」字韻,頁六下引「葛勝仲丹陽集」。(影印本第一百六十三冊)】
【 樂語:放小兒隊】
其一
佩衿紛集,各肩介壽之誠;葆佾相輝,曲盡象功之妙。既成文於丹陛,盍退步於康衢。再拜天階,相將好去。
其二
日轉鼇峯,樂成鷺翿。既曳裙而復綴,宜整袂以言旋。再拜天階,相將好去。
【 《永樂大典》卷一萬五千一百四十「隊」字韻,頁七上引「葛勝仲丹陽集」。(影印本第一百六十三冊)】
趙鼎:《忠正德文集》十卷
趙鼎,字元鎮,號得全居士。解州聞喜(山西)人。宋元豐八年(一○八五)生。崇寧五年進士,累官開封市曹、右司諫、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紹興十七年(一一四七)卒。謚忠簡,封豐國公。《宋史》卷三六○有傳。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輯《忠正德文集》十卷。
現存《永樂大典》錄:
趙元鎮 【 一條】 趙元鎮文集 【 三條】 趙元鎮詩 【 六條】
趙忠正德文集 【 十二條】 趙忠正德集 【 三條】 趙忠簡公詩 【 二條】
以上共二十七條,校清吴傑刊本《忠正德文集》十卷,館臣漏輯者十條。
和鄭有功遊西湖二首
其一
放舟越淮楚,更作三吴遊。尚餘魂夢怖,敢動鄉邦愁。湖山自清絕,鑑中螺髻浮。況復得夫子,一笑忘幽憂。時時作清言,中有湖山秋。念無家客,坎止而乘流。何當與俱歸,歲晚鄰一丘。
其二
晚覺身名誤,悠悠定孰親。回苕水棹,來看武林春。避地將安往,尋山莫厭頻。百錢桃竹杖,雲外踏嶙峋。
【 《永樂大典》卷二千二百六十四「湖」字韻,頁十五下引「趙忠簡公詩」。(影印本第十九冊)】
顏齋在倅廳面對逍遙樓牌額 【 三】 【 二】 字顏魯公所書
想像英姿不可還,空餘翰墨照人寰。亦知凜凜有生氣,千載長留顧揖間。
【 《永樂大典》卷二千五百三十六「齋」字韻,頁一上引「趙元鎮詩」。(影印本第二十九冊)】
山門 【 (栖巖寺)】
天邊箭 【 苦】 【 筈】 一門通,香隔雲蘿幾萬重。好借巖風為披彿,移文有語笑塵容。
【 《永樂大典》卷三千五百二十五「門」字韻,頁二十三上引「趙元鎮詩」。(影印本第四十九冊)】
思鄉
何意分南北,無由問死生。永纏風樹感,深動渭陽情。兩姊各衰白,諸生未老成。塵煙渺湖海,惻惻寸心驚。
【 《永樂大典》卷六千六百四十一「鄉」字韻,頁二十上引「趙元鎮詩」。(影印本第六十四冊)】
題謁松陵三賢堂
垂虹過高岸,左江右湖水。洞庭相吐吞,滄海迷涯涘。長波卷風雨,莽蒼窮南紀。人材鍾秀穎,習俗擅清美。高風想三賢,足以振頹靡。一時挺孤 【 摽】 【 標】 ,千載照青史。荒祠倚橋側,草草漁樵市。舟車往來衝,今誰踵前軌。我從都城出,萬事空化委。名跡有重輕,心期要倫擬。異代豈無人,意欲從此始。山林與鍾鼎,一決乃英偉。近聞北客言,兵戎纏鞏汜。誰能務採納,尚得扶隳毀。歸歟固夙心,寧作一身喜。亦念征戍兒,白骨委荒壘。道路異秦吴,魂夢隔生死。江湖信清絕,浮泛聊爾耳。坐寫孤懷,悲風生綠綺。
【 《永樂大典》卷七千二百三十六「堂」字韻,頁十九上引「趙元鎮」。(影印本第六十九冊)】
【 論】 憂勤中興
臣恭惟陛下,歷茲艱運,屢更變故。雖否泰循環,理之必至。天其或者眷祐我宋,激勵陛下,益堅憂勤之念,以就中興之業乎?昔趙簡子以襄子為後,謂其臣董安于曰:「是其人能為社稷忍辱。」後襄子能受灌城之,而卒滅智伯。越王勾踐敗困會稽,既以返國,置膽於坐,飲食必嘗,「汝忘會稽之耶?」後亦以滅吴。區區小國之君,苟用心如此,卒能有成。今陛下承隆平久逸之後,躬履艱棘。淮甸之擾,倉卒播遷。二兇姦謀,乘間竊發。陛下不深以罪人,而責躬克己,唯以天下為念。是能為社稷忍辱矣。其亦飲食嘗膽,如負會稽之,仰天之所以責成之意。則舉哀撥亂,此其始歟?唯夫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下賢,與百姓同勞苦。是乃勾踐之所以滅吴也。唯陛下留意。幸甚。
【 《永樂大典》卷七千九百六十一「興」字韻,頁十一上引「趙忠正德集」。(影印本第八十八冊)】
乞降睿旨訓飭岳飛劄
臣被命西行,雖總數路,而隨行兵馬,僅能防護行李。或有警報,實無以應援。竊見岳飛屯軍岳鄂,制置襄漢。而襄鄧等處所留兵將,又皆飛之部曲,勢足以相及,力足以相濟。今雖專令捕討湖寇,而襄漢衝要之地,尤不可忽。臣願陛下速降睿旨,訓飭岳飛,明遠斥候,常如寇至,斟量事勢,資助兵威,庶幾不廢前功,以圖善後。唯襄漢既能堅守,則么寇不日自平。然後移湖南兵食,益壯上流之勢。俾川陝增重,吴越鎮安,遠邇無睽阻之虞,緩急有首尾之應。經營之漸,當始於此。仰幸聖明,俯垂財察。
【 《永樂大典》卷八千四百十三「兵」字韻,頁十三上引「趙元鎮文集」。(影印本第九十三冊)】
乞遣中使訓諭諸帥應援岳飛劄
臣昨日奏,岳飛已定今月十九日出師。竊惟陛下,渡江以來,每遣兵將,止是討蕩盜賊,未嘗與敵國交鋒。飛之此舉,利害甚重。或少有蹉跌,則 【 死】 【 使】 偽境益有輕慢朝廷之意。臣願陛下曲留聖意。凡有可以牽制應援,助其聲勢。及饋餉錢糧等事,督責有司,速為應副,以親筆敦獎激勵,且使諸帥臣協力共濟,庶使萬全。
一乞遣中使,齎親筆賜劉光世,遣發王德酈瓊,共以萬人屯舒蘄間。各將帶一兩月錢糧,或岳飛關報會合,即令兼程前去,併力攻討,仍行下岳飛照會。
一乞以親筆賜岳鄂劉洪道,江西胡世,將荊南解潛等,各務盡忠體國,應岳飛報到,遣發援兵,資助糧食。及應干軍須等事,一一應辦。不得輒分彼此,致失機會。
一乞並以金字牌先次發行。仍諭光世已遣中使諭旨,使先知陛下叮寧之意。臣以請宮祠,既聞聖訓,不敢不盡愚見。
貼黃:臣今所陳,如或可採,乞作聖意行出,庶免越職侵官之罪。
【 《永樂大典》卷八千四百十三「兵」字韻,頁十三上引「趙元鎮文集」。(影印本第九十三冊)】
乞留所起人兵劄 【 (紹興七年四月三日)】
臣今月初二日准樞密院札子,備奉聖旨,將本路已揀中弩手內,十分為率,就加揀五分武藝高強之人,限半月團結差官管押赴都督府。臣近以車駕進臨大江,本路相去遼遠,聲勢不能相及。乞朝廷差發兵馬數千,於明州駐札,緩急可以彈壓。今準前項指揮,將本路見管人兵內摘起四分之一,數雖不多,然在本路實有利害。臣契勘本路見管隸將共六千八百人。除將投外,約計六千五百四十人。內一半習弓弩,計三千二百七十人。於內摘起一半,計一千六百三十五人。其間又有新招刺未合入等,及患病逃亡事故外,止六千二百人而已。在朝廷得此一千餘人,怯懦南兵,不足為用。而一州之間,千百人之內,摘去強壯百數,則餘益不堪矣,謂之無兵可也。況本路兼備海道,與其他路分不同。欲望聖慈,檢會臣前奏,分兵數千前來明州駐札,所有今來所起本路人兵,伏乞特降睿旨,計令存留,實一路之幸。臣以衰疾浸加,已乞宮觀差遣。然未去一日之間,苟有所見,不敢隱默。伏幸睿慈,曲賜矜察。臣無任俯伏恐悚之至。
貼黃:臣竊惟朝廷措畫,雖非遠外所可臆度,然陛下既登戎路,則中外臣民,孰不願輸寸効。況如臣愚,嘗待罪宰輔,而出當一面之寄。如朝廷決欲起發本路人兵,臣亦豈敢堅執?唯是紹興府,係帥司置司去處,不可大令削弱。今照對本府,準朝廷條式,取會堪出戰軍兵人數。內七百六人,係揀中五分弓弩手,本府已於紹興六年十月內,開具軍名帳狀,申行在樞密院去訖。續緣差出事故,目今見管六百三十五人,合發五分,計三百一十八人。本府見準朝廷指揮,於揀中弓弩手內,起發二百人,赴留守司彈壓。除發回外,有一百七十人,止合貼數起發一百四十八人。委是數目不多,欲乞特降睿旨,許令存留,非他州所敢援例也。臣既乞宮觀,則兵馬有無,非臣之責。然臣在任之日,不為一言,則後來帥臣,必將罪臣矣。併望聖慈憐察。
【 《永樂大典》卷八千四百十三「兵」字韻,頁十三下引「趙元鎮文集」。(影印本第九十三冊)】
張嵲:《紫微集》三十六卷
張嵲,字巨山。襄陽(湖北)人。宋宣和三年(一一二一)上舍中第。紹興九年,除司勳員外郎。累遷敷文閣待制、知衡州。終於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宋史》卷四四五有傳。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輯《紫微集》三十六卷。
現存《永樂大典》錄:
張紫微先生集 【 五十九條】 張嵲詩 【 六條】
張嵲紫微先生集 【 二條】 《黃庭堅豫章集》引 【 一條】
以上共六十八條,校《湖北先正遺書》本《紫微集》三十六卷,館臣漏輯者二條。
奉送知府郎中
文章足並漢西都,老大時時有著書。共歎微言追正始,不徒能賦似相如。代言方佇如綸詔,攬轡今乘刺史車。他日來歸司帝制,未應褊効王舒。
【 《永樂大典》卷一萬九百九十九「府」字韻,頁十七下引「張嵲詩」。(影印本第一百九冊)】
【 黃庭堅豫章集】 序
魯直詩文,譽者或過其實,毀者或損其真,皆非真知魯直者,或有所愛憎而然也。大抵魯直文不如詩,詩律不如古,古不如樂府。蓋魯直所學詩,源流甚遠。自以為出於《詩》與《楚詞》過矣。蓋規模漢魏以下,而得其仿佛者也。故其佳處,往往與樂府《玉臺新詠》中諸人所作合。其古律詩酷學少陵,雄健大過,遂流而入於險怪。要其病在太著意,欲道古今人所未道語爾。至其文則專學西漢,惜其才力褊局,不能汪洋 【 而】 趑趄。如其紀事立言,頗時有類處。其詩雖特妙於樂府,然惜乎擇之不精。用古今語頗雜,遂有害騷雅處。昔柳子厚讀《鶡冠子》,以「貪夫徇利,烈士徇名,誇者死權,品庶每生」數語,為非《鶡冠子》。何以知之,曰不類。況古語之與今語,其類耶?至其為《黃夫人碑》,文似左氏,辭似屈原,可以闊步古今矣。雖使柳柳州復生,不能出其右也。
【 《永樂大典》卷二萬二千五百三十七「集」字韻,頁二十上《黃庭堅豫章集》引「張嵲序」。(影印本第一百八十 八冊)】
李正民:《大隱集》十卷
李正民,字方叔。揚州(江蘇)人。宋政和二年(一一一二)進士。高宗時,官至中書舍人、徽猷閣待制。後奉使通問隆祐太后。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輯《大隱集》十卷。據集中諸表考之,則在朝嘗為給事中、禮部侍郎、吏部侍郎。在外嘗知吉州、筠州、洪州、湖州、溫州、婺州、淮寧等府。現存《永樂大典》錄:
李正民詩 【 一條】 李正民大隱集 【 一條】
李大隱先生集 【 二十四條】
以上共二十六條,校南海孔氏鈔本(藏廣州中山圖書館)《大隱集》十卷,館臣漏輯者四條。
福廷村
雲海茫茫天一涯,田園蕪沒竟何歸。福廷自可求靈藥,夜月虛傳掩少微。莫訝長須尋不得,只緣雙鯉別來稀。三間茅屋何時辦,白髮相看傍釣磯。
【 《永樂大典》卷三千五百八十一「村」字韻,頁五下引「李大隱先生集」。(影印本第五十冊)】
大宋中興雅
靖康二年,都城失御,二聖北狩。夏五月朔,皇帝即位于南京,改元建炎。秋九月,移蹕維揚,以繫中原之望。三年春,大駕南渡,於是遣使請和。紹興十有一年冬,和議成。明年秋九月,永祐陵復土,皇太后就養于慈寧宮,天下乂安。永惟休功茂烈,必有紀述形於雅頌,非老於文者其孰為之?臣愚不自揆,謹拜手稽首而獻文曰:炎正中微,泰極而否。邊陲雲擾,中原糜沸。靖康之元,逼我京師。金湯弛備,兵纏紫微。天方佑宋,帝在濟陽。貔貅十萬,左右陳行。旌旗蔽野,戈鋌彗雲。八神警蹕,七萃駿奔。移師商丘,億兆樂推。謳歌獄訟,竭蹶咸歸。爰登寶位,爰紹丕基。兢兢業業,一日萬機。既巡淮甸,及浙江。遣使聘問,原隰相望。兩宮未復,夙夜靡遑。經之營之,十有餘年。戊午之秋,使車來旋。謂彼鄰國,遠達溫言。欲講盟好,厥志已堅。使在淮浦,眾言盈庭。如蜩如螗,如沸如羹。更唱 【 失】 【 迭】 。永祐後昆,山川吉。長樂就養,褘衣褕翟。萬壽稱觴,怡心順色。晨羞既進,夕膳載加。天子之孝,修于邦家。歸馬散牛,包戈束矢。大將釋師,軍政咸理。淮濱之民,夜眠晏起。秉爾耒耜,或耘或耔。天子之功,光于祖宗。惟相是輔,有勳有庸。天子之德,被于四海。惟相是輔,實運實載。在昔周宣,惟仲山甫。愛莫助之,民鮮克舉。我宋之隆,君臣會通。咸有一德,協于尹躬。中興之功,薰W和,萬口狺狺。帝若不聞,默與神謀。聖志先定,惟相是諏。軺車戾止,和好是求。復我河南,舊縣與州。疆界方交,左賢被罪。謀臣既殲,信誓中悔。古賢繼之,矜其勇鷙。氛塵冥冥,侵我淮泗。帝赫斯怒,張我皇威。乃敕六將,建爾鼓旗。追奔逐北,于淮之湄。師入陳許,亦反濉渙。兩都震懼,人心冰泮。元戎駃馬,往告于金。羣情愕眙,罔敢來侵。皇天悔禍,殊鄰革心。按兵于境,舊盟是尋。錫以金帛,載方舟。皇華絡繹,典禮具修。載書孔明,戎車遄邁。質于鬼神,萬世永賴。龍輴來歸,兆庶雨泣。聖心孺慕,哀恫罔極。百神畢會,纘禹之 【 均】 【 灼】 夷夏。臣作是詩,以繼周雅。
【 《永樂大典》卷七千九百六十一「興」字韻,頁五下引「李大隱先生集」。(影印本第八十八冊)】
中興
中興功業竟如何,決勝終疑算未多。使者出疆思陸賈,君王當饋憶廉頗。深思社稷堪流涕,聞說風塵合枕戈。自嘆書生無遠略,五湖煙浪整漁蓑。
【 《永樂大典》卷七千九百六十一「興」字韻,頁十一下引「李大隱先生集」。(影印本第八十八冊)】
送汪彥章之宜興
春江渺渺草芊芊,曉色晴嵐映客船。結綬相先真偶爾,盍簪易失故依然。獲麟筆削閒中斷,吐鳳文詞海外傳。行李同途不同發,消魂回首各風煙。
【 《永樂大典》卷七千九百六十二「興」字韻,頁九上引「李大隱先生集」。(影印本第八十八冊)】
洪皓:《鄱陽集》四卷
洪皓,字光弼。鄱陽(江西)人。宋元祐三年(一○八八)生。政和五年進士。建炎三年,以徽猷閣待制、假禮部尚書使金。不屈,被留十五年始還。除徽猷閣直學士,提舉萬壽觀,兼權直學士院。後謫濠州團練副使,謫英州,徙袁州,卒。謚忠宣。贈太子太師。《宋史》卷三七三有傳。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輯《鄱陽集》四卷。
現存《永樂大典》錄:
洪皓鄱陽集 【 一條】 洪皓紀詠 【 八條】 洪忠宣公詞 【 一條】
洪忠宣公集 【 一條】 洪忠宣公鄱陽集 【 四條】 洪光弼鄱陽集 【 四條】
以上共十九條,校清洪氏三瑞堂刊本(藏廣州中山大學圖書館)《鄱陽集》四卷及《拾遺》一卷、《附錄》一卷,館臣漏輯者二條。
病目寄張侍郎
學子夏與丘明,兩目昏來歲屢經。未省何辜貽鬼譴,恐因不識取天刑。緣情詩怪吟全廢,會意書憐筆久停。張籍重清寧可覬,侍郎句好願頻聽。
【 《永樂大典》卷一萬九千六百三十七「目」字韻,頁四上引「洪忠宣公詩」。(影印本第一百七十六冊)】
附錄
贈太子太師制
敕:惟天無私,積德必報。于公篤高門之慶,臧孫開有後之祥。矧節義貫於一時,勳名垂於萬世。宜侈傳家之福,啟予同德之良。苟非厚愍冊之褒,何以示忠臣之勸。左中大夫同知樞密院事洪遵故父任徽猷閣直學士、左朝散大夫、贈左光祿大夫,謚忠宣皓,德望儀於列辟,問學肩於先儒。十九年牧海上之羊,夙高蘇武之節;八千里感朝陽之鱷,咸推韓愈之忠。方頒促召之音,遽起云亡之歎。獨有遺經之滿篋,遂詒嗣子以承家。躋于廟堂,貳我樞管。肆厥延登之始,爰加追賁之恩。雖西清學士之班,未究平生之蘊;而東宮維師之秩,允為窀穸之光。歆我殊榮,服之無斁。可特贈太子太師,餘如故。
【 《永樂大典》卷九百十九「師」字韻,頁九下引「洪浩鄱陽集」。(影印本第十一冊)】